手擎夜读>修真>重生之美丽香江 > 第6章. 学校日常
    石莫买好石油期货后,就进入了咸鱼模式,在自己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来回。

    周一,石莫去就读的学校,香岛中学上课,香岛中学在深水埗区,九龙塘的周围,离石莫的家不远,驾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香江的中学基本上都是走读,所以在香江一大早巴士上可看到乘车的很多是中学生,特别是到冬天,天不亮就有中学生乘巴士上学了。

    香江的中学是实行派位制度,并不是按就近就读,有的学生一大早乘车都要花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到学校。在香江有住校条件的基本上都是收费昂贵的国际学校。香江中学的学生因为早上已经花太多时间在路上,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早自习。晚上同样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香江在回归之前,英语是官方语言,所以除了中文中史课是用粤语上课,其他都用英语上课,只有少数学校采用粤语。香岛中学就是少数使用粤语上课的学校。

    香江主要是华人社会,地区的传统根深蒂固,大部分家庭都是讲粤语的。但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奉行重英文、轻中文的语言政策,这是香江殖民教育的一项政策,是为了达到殖民目的。港英政府一开始便为中、英双语设置了不平等的发展际遇。

    而且学校中除了中文中史课,学校是没有其他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中文老师可能是学生唯一接触到的大陆传统的渠道,关于大陆文化,甚至做人德行,大部分是从中文课上获得的。可惜中文课在香江英文学校里是比较边缘的东西,有些根本就不理这门课。

    现在的学校是怎样的呢?就像是一条以考试为目标的生产线,一个技工学校。

    石莫来到学校,刚到教室坐了一会,老师就来上课了。王老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教导数学。她中等身材,穿着裙子,长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年纪轻轻看起来应该是在30岁左右,圆圆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像能看透学生们的心,显得很精神。

    石莫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大部头书籍,外面包着一层纸质保护封皮,如果别人不走近打开书详细看的话。是不会知道这是一本名叫《资本论》的书。

    《资本论》的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一共分为三卷出版,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我现在看的是第三卷,前面两卷已经看完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卷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因为第二卷考察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独立化的资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对资本循环的分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

    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石莫就这样看了一节课的书。数学课下课后,一个胖子来到石莫座位边上挤着坐下,瞪着圆眼说道“老大,你上个周五怎么没来?是出什么事了吗?”

    这是一个真胖子,叫杨宏国,是石莫的同班同学,家里爸妈开了一个做面食的小馆子。圆头圆脑、圆眼睛、圆圆的身子活像一个大肉球。体重180斤以上,是石莫在学校少有的几个有交集的人。

    在两年前有几个高年级的人欺负他胖,找茬取笑他是“肉球”,石莫看不过去,赶跑了他们,替他解了围,后面就一直赖着叫他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