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擎夜读>都市>新世界1620 > 第三十四章 新生的宪法号
    滨州雅城湾里,好几艘三桅纵帆商船正在同时接受补给。巨大的网兜装载着成吨的淡水桶或食品吊上船甲板。这些都是华美国内民营航运企业的商船,在冬季期间不愿意耽搁生意,从而临时改走几个月的加勒比航线。

    由于南方航线运力的短时间密集增加,导致冬季加勒比航线的商业运费出现一定的下滑。对于常年往返加勒比地区进行贸易的华美商人而言,也是一桩难得的好事。

    雅城湾出海口,抢到货运生意的大型五桅纵帆商船“流星”号,正得意洋洋地驶向大海。船舱里装载着上千吨化肥和大量工业品,准备经蝴蝶岛运往南山海外领。

    甲板上,十几个欧裔船员正依依不舍地看着那座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天堂般的大城市从视线里渐渐消失。然后在大副的呵斥下继续埋头苦干。

    流星号隶属于中远国际集团五月花航运公司,如今至少一半的船员都是从欧洲国家雇佣的经验丰富的水手。

    这是中远国际集团为降低旗下五月花航运公司的人力成本,早在1636年开始,就以《外籍劳工输入法》为名,首先在国内大规模实行外籍水手聘用制。

    为规避法案定义的“本土禁用”条款,所有的外聘水手的劳务合同注册地都设在加勒比海外州。

    很快,不光是五月花航运公司大量聘用欧洲国家的水手,就连国有远洋运输公司和国有远洋渔业公司也开始跟上。一时之间,加勒比海外州首府双子港市出现了多家专门提供外籍劳工引入的中介服务公司。

    到了最近两年,东联集团往返远东的商船上,外籍水手的比例很快超过了一半。根据内阁交通与建设部下属的海事局统计,去年在整个华美的船运业里,外籍水手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人,平均合同期三年,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民营的远洋商船上工作。

    他们中间又以荷兰水手为主,此外还包括少量的英格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和意大利水手。他们能从华美雇主手里拿到的合同工资。大多是每月8到10美元。即便远低于华美籍船员的薪资,但为华美雇主干一个月,也几乎相当于他们在欧洲拼死拼活三个月。

    历史上荷兰水手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和陆地上的德意志雇佣兵旗鼓相当,而且富有经验、数量众多。在17世纪初期。全国人口也不过150万出头的荷兰,注册的水手数量居然达到了8万人之多,许多沿海城镇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海上漂泊,其海洋传承和航运业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当同时期的法国人懒洋洋地要求船长每个月必须支付至少20里佛尔工资才肯出海的时候,荷兰水手则只需要法国同行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的工资就能干得屁颠屁颠的。

    作为一个本质上只能算初生状态的海洋国家。即使以蒸汽商船为经典形象的华美远洋航运业正在走向规模化,但海洋人才的培养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它需要全社会的热情投入与海洋文化的深度浸润。

    所以对于国内资本家为节约人力成本而大规模使用外籍船员的行为,无论是华美国会还是内阁,都乐于见到国内航运企业这种自力更生的变通与壮大。

    雇佣外籍船员,好处不仅仅是扩增了华美的海上运输从业人力,而且对于吸引欧洲的优秀海洋从业者移民华美,为国家融入更多的海洋人文因子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在最近两年,每年有限的欧洲移民家庭名额中,海洋从业者家庭已经占到了五分之一强。一些有着几十年海上经历的欧洲老水手都在高薪或全家移民的诱惑下。被聘为了华美各海事学院里的初级教员或是各船运企业的高级业务顾问,专为华美培养新人。

    ……

    往来的船影风帆遮挡下,流星号渐渐消失在海平线尽头。而在海湾深处的雅城船舶集团造船总厂的干船坞中,也有一艘隶属于加勒比联合航运公司的500型小型三桅纵帆商船正心不甘情不愿地躺着,等待着大修维护。

    作为国内风帆船设计制造能力最强的雅城船舶集团,其设在雅城的造船总厂是国内最大的风帆船舶建造与维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