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擎夜读>科幻>大时代的梦 > 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2)
    ().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内容。***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种也不断丰富。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甘河滩村的老马家,是一个世代以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一个刀匠世家。马自正便是在村里听着叮叮当当的锤声出生,长大的,他从能拿起锤的那一天起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打制腰刀。

    随着他慢慢长大,打刀的技艺也是略有小成,在家乡打刀这一行业中也是小有名气。那时候,保安腰刀正处辉煌的时候,当时的大河家出产的每一把保安腰刀都是一等一的精品,并且保安族刀匠生产的保安腰刀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保安腰刀的发展前景很是不错。

    这是,马自正心中便产生了一个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的理想,便是要将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强,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

    但是,当时的他,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埋在心里,默默的努力将自己的每一把刀打好。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波折后,马自正在大河家镇上开了一家保安腰刀专卖店,开始自产自销保安腰刀。

    这时,他准备自己进一步发展,觉得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保安腰刀收到受到一个很严重的打击,出现了没落的危险。低价的机制仿工艺刀冲击着保安腰刀的市场,并且,很多年轻人和许多优秀的刀匠都纷纷外出打工。

    对此,他是万分的着急,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后来经过他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很多刀匠和青年都认为在外地打工挣的钱比在家打刀挣的钱多,并且是比打刀要容易的也很多。在家里,整天都是与黑糊糊的铁打交道,脏、累、苦,哪有在外地打工容易……

    就这样外出打工的保安族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好刀都没有办法再打了。刀匠一少,保安腰刀的产量便越来越少,并且刀的质量也是逐渐下降。

    他知道,照这样下去,保安腰刀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直到这门技术灭亡。马自正心里感觉自己又离那个理想越来越远。

    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流血和杀戮,但在中国的甘肃,有一个民族,却是因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就是着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

    保安腰刀与维吾尔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户撒刀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制作工艺是保安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据说在成吉思汗占领各国的时候,曾在兵器上大大的占了上风。当时各个部落在打拼的时候,有的刀因硬度高,和敌方大刀碰撞后折断;有的因硬度低,经不起敌方大刀的猛砍。当时有个小家族,整个家族历代打铁,打一些日常用品,打得最多的就是马蹄钉和刀了。他们就是现在保安族的祖先了。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做工艺相当复杂,如一把十样锦腰刀工序有40多道。在制刀工艺中有二道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技术。一是“加钢背铁”(即夹钢工艺),二是“沾水”(即淬火工艺)。把好了这二道关的刀,其刀刃锋利到可以剃头刮胡子;坚韧到砍铸铁不卷刃。